25

2021-05

以跨界思维做代言

网站管理员

姜文与OPPO的合作,最近被很多从业者关注并讨论。

大家众说纷纭,比较俗套的说:能火是因为请得起姜文。这种说法如同好品牌只需砸钱,显然不对。

借此契机,我们再谈谈品牌代言的策略。其实是从姜文此次的合作中得到一些启发,希望与大家一起分享。

代言,很多品牌都做,我也写过多次相关的案例内容。看多了之后会发现,“代言”这种形式正在越来越“行活”,套路化,路径依赖。同时沉浸在流量艺人的数据狂欢中。

大多代言,并未让品牌发生质变。

问题在于,如何跳出路径依赖,如何做更加掷地有声,让品牌质变的代言。

或者干脆淘汰代言,换一种玩法。

我们谈谈,代言如何更进一步,以跨界的思维做明星合作,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以下,enjoy:

淘汰“代言人”

首先问各位营销人一个问题,现在不查阅任何资料,能用一句话解释代言人的定义是什么吗?我是解释不清楚,行活做的太多,就不再思考本质。

第二个问题,通俗意义上代言人能做什么?一个代言人 title,一组TVC与KV,发几条微博,再收割一波粉丝。大概就是这样吧。

大多数代言的本质,是站在一起。

能获得一些大众流量的曝光,粉丝的传播。但就目前的传播环境与大众心智,任何一个产品不会因为与某个明星站在一起就产生不同。

品牌不会因为与明星站在一起而改变,没有给“品牌”这个概念带来增量。

所以我们会看到,代言营销变得越来越“行活”,越来越常规,能出圈,能给品牌带来改变的越来越少。对于明星而言,就是接了个活,对明星也没有改变。

所以,这件事情需要突破,需要创新变革,让明星发挥更大的商业价值。

首先跳出“代言人”框架,不要以代言人的逻辑思考这件事,本质仍然是明星营销,借助明星的价值为品牌赋能。但不要掉进代言人逻辑。

代言更进一步,是跨界。

一个品牌,与明星艺人或者创作者进行跨界,不是代言,不是站在一起,是一起产出点什么。

除了一些流量明星之外,大多数明星都有自己的作品,有自己的大众认知。比如导演,有代表作,有风格。比如演员,有经典形象;比如歌手,有独特的风格。每一位长久保持活力的明星,都是大众认知清晰的ICON。

明星资源都在台面上,是挤破头争抢顶流做粉丝收割,还是退一步寻找独特的ICON做跨界,这是营销人的选择。

比如同样是姜文,做代言的结果,就是姜文拿着产品夸赞15秒,然后大规模传播。其实之前姜文代言过好几个品牌,但并不受关注。但如果以跨界的思维,用姜文在电影导演,电影风格方面的能力做共创,效果就不一样。

很多明星都是如此,同样的人,看品牌怎么用。好的商业案例也提升明星的商业价值,是双赢。

进入案例谈一谈具体的方法,淘汰掉了代言人,接下来怎么办?

跨界思维,角色代入

有一些品牌开始更换叫法,比如给明星发工牌,命名为“首席XX官”。

类似的做法大方向是对的,但大多只是徒有其表,只是换了title,没有在心智与能力层面融合,没有产出新的内容。

我们以姜文和OPPO Find X3 的合作,谈谈“代言”战略营销的创新。

其实OPPO Find X3 此次合作的明星不止是姜文,还有奥斯卡影帝小雀斑 Eddie,奥斯卡电影配乐大师 Hans Zimmer,以及电影演员倪妮,共有4个合作者。

4个人分别在各自的擅长的领域与Find X3 产品进行融合,然后产出具体的内容,为品牌价值提供增量,让品牌发生质变。

这是一部最高售价6999元的手机作品,在中国品牌中算是比较顶端的旗舰手机。

营销人面临的议题就是,如何打造“高端”品牌,如何塑造国产手机的高端品牌?通过与这4位明星的合作中,简单聊聊。

角色升级

首先是明星角色上的升级,摒弃代言人的title。

Find X3 几位合作者的title 都不是代言人,姜文的角色是“影像探索家”,倪妮的角色是“时尚灵感家”,另外Eddie与Hans Zimmer 也不是代言的角色。

从代言人,到具体角色的代入。

在这个问题上,当然不是要玩文字游戏。“代言人”给到的画面感是,明星手持产品伸出大拇指说:“好”。这个画面对大众没有任何吸引力,也没有赋予品牌新的增量。

进入具体角色,意味着更加细分垂直,认知更加具体。

比如代言人理解成CEO角色,看不出是什么专业。但首席市场官、首席产品官、首席服务官类似的角色,立刻就分出专业来,知道这人能做什么,大众的理解门槛会降低。这就是从“代言人”,到“影像探索家”的差别。

所以我们看此次Find X3 的合作者,进入更加具象的角色与分工。姜文负责滤镜,Hans Zimmer创作主题音乐与铃声,Eddie发起未来影像计划,倪妮则打开时尚圈层。

在内容产出上,几位合作者进入更为垂直具体的角色。在传播上,大众接收到的也不再是面目模糊的“代言人”认知,会是有具体认知的专业角色。

内容跨界

跨界要有具体产出,传播才会掷地有声。

品牌与明星不止是站在一起,真正的背书是,双方能力跨界融合之后再创作,产出新东西。

OPPO Find X3 的几位创作者,在各自领域与产品功能融合进行了再次创作,让品牌因为这些人与内容的存在,产生质变。

大家看到比较多的,是姜文讲述他理想中的手机是什么样子,实际上姜文还有另一份工作。

与Find X3 跨界两款电影滤镜,分别是阳光款与黑白款,让Find X3 用户体验到姜文电影的独特色彩。从角色的升级,到内容产出,让这款手机有了姜文味儿,这叫背书。

另外是小雀斑Eddie与电影配乐大师Hans Zimmer ,对中国大众来说都相对陌生。Eddie与OPPO合作2121未来影像计划,鼓励用户用Find X3系列记录现在的美好,留给100年后的未来。Hans Zimmer 则为Find X3 创作了主题音乐与铃声。

从规模与流量角度,一定是用中国流量明星发起数据更好看。但用Eddie 与Hans Zimmer 做这件事,整个气质就不一样,让这款手机作品产生质变。这也是跨界背书。

最后是与演员倪妮跨界,合作了一期《时尚芭莎》封面,极具未来与颠覆感。

倪妮是最接近明星代言的明星,常规做法就是做代言,拿着手机拍美美的海报或视频。但这里做了更加内容化的跨界,形式是时尚封面大片,且内容极具颠覆性,倪妮未来感十足的中性造型,诠释Find X3 倡导的未来美学。这件事让倪妮与Find X3 都产生质变,是双赢。

好的跨界内容,让品牌产生质变。

这些内容为“品牌”概念提供增量,具体的创作者(让我称这些明星为创作者),具体的内容作品,传递出来的是具体的信息。

这些跨界者与内容,将抽象的品牌,具象成具体的元素,变得更加可感知。

总结一下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更精准的信息,更掷地有声的传播。

代言人这种方式,或许在新品牌大曝光阶段,能迅速被大众所知道。但“知道”并不是很多大品牌的目的,今天的OPPO如很多大品牌一样,知名度已经非常饱和,不再需要纯粹以“知道”为目的的曝光,需要更多品牌化内容。

“代言人”大概叫了几十年,大众对这个形式已经麻木,能想到的几乎就是某个明星拿着产品进行夸赞的TVC,然后大规模投放。哪怕现在拍诸如品牌宣言的东西,拍场景化的内容,会让明星发微博,会发动粉丝以消费的方式解锁福利。

但所有这些,都是量变,没有质变。

对于品牌,尤其是知名度已经饱和的超级品牌,在品牌建设上,需要质变,需要增量信息。

所以我们今天谈,淘汰代言人模式,进入明星跨界模式。

而跨界的目的,是为品牌提供增量,产生质变。

跨界思维就是,将明星身上的特质,比如人设、能力、作品风格或者气质,与品牌要传递的信息,比如产品卖点、品牌气质、圈层人群等进行融合,然后创造出具体的内容。

比如姜文跨界OPPO是手机滤镜,Eddie 跨界是未来影像计划,倪妮跨界就是时尚圈层,而Hans Zimmer 则是音乐。将品牌索要传递的,嫁接到明星身上,明星作为创作者角色,创造新的内容,为来品牌带来增量。

在具体执行上谈两点升级:具体角色的升级与具体内容的升级。

角色上如代言人,品牌大使,品牌挚友这样的角色,或许有量变,但不会质变。应当具体到更为垂直化的角色,聚焦到某一项能力,某一个项目,或者某一个圈层。

改代言人title 的品牌其实有一些了,但大部分在玩文字游戏,没有实质产出,仍然不是跨界。

跨界要有具体内容的创造,明星较为深度的参与,创造双方认可,为双方都加分的内容。不要局限在广告宣言形式,视频与图片是一种形式,本质是内容。

跨界可以产出任何有价值的内容,一首音乐,一个活动,一个产品功能,一次时尚表达,甚至一步大电影等等,根据具体需求定产出。

这一定是品牌与明星合作的大趋势,更为深度,更为具体的跨界模式。

让品牌面目更清晰,让传播更掷地有声。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