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2021-07理解新媒体之“新”的六个维度
理解新媒体之“新”的六个维度
5G、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不仅重构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使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及舆论生态发生巨大改变。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变化,更多更新的新媒体形态持续出现,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媒体文化。
新媒体文化是当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构成和表现形式之一。从文化研究视角解析新媒体时代的诸多文化现象、了解和认识当代文化,掌握和学习“新媒体文化”便成为绕不开的话题,特别是如何理解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对新媒体应保持怎样的反思与警醒,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主流价值观的引领等,都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
“新媒体”概念的提出
“新媒体”(New Media)作为传媒领域的术语,最早由美国人P·戈尔德马克提出。他是留声机唱片(LP)和电子录像(EVR)的发明者,曾参与制定彩色电视NTSC标准,担任过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技术研究所所长。他在1967年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第一次提出了“新媒体”概念。1969年,在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向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提交的报告书中,也多次使用“新媒体”一词。从此,“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社会流行,并逐渐成为全球热门话题。新媒体包括两大类:一是基于技术进步引发的媒体形态变革,尤其是基于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终端等;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前已经存在、现在才被应用于信息传播的载体,如楼宇电视、车载电视等。
技术发展之“新”
从报纸到无线电,从电视到互联网,从1G到5G乃至未来的6G……在漫长的发展史中,伴随着技术革新,媒体经历了数次大的变革,每次技术进步都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发声渠道。
新媒体是新技术的产物。数字化、多媒体、网络等最新技术的应用是新媒体出现的必备条件,并对社会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模式产生深刻影响。以数字压缩和无线网络技术为支撑,利用其大容量、实时性和交互性特点,媒体最终可以跨越地理界线得以实现全球化。
新媒体技术包含图像与图像信息处理技术、声音信息处理技术、视频信息处理技术、流媒体技术、蓝光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新媒体之“新”,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其本身是基于数字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体,是用户在利用新技术进行交往与实践活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媒介形态。它的出现给社会生活、经济生产和文化活动带来诸多改变,也给媒体报道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和挑战。借助新媒体技术,可提升文化传播的时效性,但也带来了如何保证真实性和准确性等问题。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具有先天的技术优势与信息服务功能,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新型媒体形态相对于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常常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从纸媒到互联网,再到新媒体;从传承千年的印刷术,到网络技术,再到流媒体、碎片化……事实上,新媒体技术并非仅仅是一种新的传播手段,在某种意义上,它更是当代人新的生存或生活方式。人们新的激情、多重创造力,正通过新媒体技术释放出来。
呈现方式之“新”
新媒体出现后,媒介传播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被转移到全新的传播空间。其类型包括网络电视、博客、播客、视频、电子杂志等互联网新媒体,以及楼宇电视、公交电视、地铁电视、列车电视、航空电视、大型LED屏等户外新媒体。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浅阅读能有效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减少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为适应这一趋势,新媒体的呈现形式日益多元,从简单的文字、图片到视频、虚拟现实(VR)等。新媒体可以从智能设备上获取信息内容,同时也可以在智能设备上传播。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用户可以对应不同的媒体入口。空间、社交、情感等多种个性化场景对应不同的媒体表现形式,创造出不同的商业模式和传播价值。
数字化的出现使大量传统媒体加入新媒体阵营,加速推进技术变革。不论是内容存储的数字化,还是传播的数字化,都大幅度提升了媒体的传播效率。媒介形态也因新技术的出现而呈现出多样化特征,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电子阅读器等均将传统媒体的内容移植到了新的媒介平台。
目前,直播与短视频新产品、新样态层出不穷,同时也呈现出向全民平台发展的趋势,用户生产内容、专业生产内容与社交属性成为平台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政策监管、激烈竞争、观看需求理性化的背景下,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发展前景依然光明。
内容创作之“新”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媒体内容创作发生更接地气、更广泛多元的变化。
更加贴近生活。新媒体内容的创作把更多精力放在身边人、身边事上,把“书面语”转化成“家常话”,更能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使受众在阅读、观看、浏览中更容易产生共鸣。
更加鲜明简洁。新媒体时代,媒体的态度越发鲜明,支持什么、反对什么,简洁明了。有些作者所写的文章,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很容易博取眼球、收割流量。
更加注重互动。新一代的读者已然不愿受僵化的阅读模式和写作模式束缚,想吸引他们的眼球,就要设置适应他们接受习惯的内容和方式,这样与受众互动才会越来越精彩。
更多情感共鸣。新颖的新媒体内容及表达形式,能够激发受众阅读和自发传播的兴趣,可以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产生一种“作者把我想说的话都说了”的感觉。
用户受众之“新”
新媒体语境下,受众由单纯的“接收者”转变为“参与者”。主要体现出如下特点:
人人都有麦克风。所有人都可以进行传播,每个个体都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心,每个个体都可以充分调动积极性并发挥自己的能量,每个人都掌握了自己的话语权。
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受众群体、话语表达都更年轻化和时尚化,受众由被动接收信息变为掌握选择权。
互动性和参与性更强。受众可以选择接受什么样的信息,自主性更强,选择更加多样,互动和参与性增强。比如,在对新闻事件的搜索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信息渠道、链接,帮助我们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在微博上,人人都可以自主选择想要了解的信息和话题,随时随地发表看法观点、与他人互动交流,使用时间上也比传统媒体更加灵活。
传播效果之“新”
新媒体时代,曾经的“传播”边界变得不再清晰,而是相互连通。总体上看,从互联网开始,被划出清晰边界的传播类型已经开始融合,这是新媒体传播非常重要的变化。
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不仅是融合,还构成了一个新的传播模式。人际传播变成了大众传播的基础。也就是说,公共传播不再是过去那种媒体的单向发布模式。同时,社交网络平台的“权力”越来越大,传统媒体的渠道被削弱,甚至传统媒体也必须通过“三微”——微博、微信、微视来拓展传播。
根据新媒体使用主体及受众群体的变化,新媒体的演进历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
——“精英媒体”阶段。在新媒体诞生之初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仅有为数不多的群体有机会接触新媒体,并使用新媒体传播信息,这部分人多数是传媒领域的专业人士,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及社会身份,因此这一时期是“精英媒体”阶段。早期使用新媒体的人群在媒介受众群体中属于少数,他们具有前卫的传播意识,也掌握着更先进、更丰富的媒介资源,是新媒体的第一批受益人群。
——“大众媒体”阶段。当新媒体大规模发展并得到普及时,其发展历程就进入“大众媒体”阶段。直至今日,以手机等移动媒体为主的新媒体已为广大受众所享有,利用新媒体传递信息成为媒介传播的常态。由“精英媒体”向“大众媒体”发展,离不开媒介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传播成本的下降,新媒体以更低廉的传播成本、更便捷的传播方式以及更丰富的信息传播内容成为“大众媒体”,其传播内容及形式从某种程度上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对媒体本质的理解。
——“个人媒体”阶段。伴随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普及,以往没有占据媒体资源和平台但具备媒介特长的人,开始通过网络来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观点,并通过各种平台展示给受众,这是“个人媒体”阶段到来的一个标志。
面临挑战之“新”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其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媒介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之间、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特别是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机会增多、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实时发布等特点,使传统媒体的原有地位受到挑战,影响力相对有所减弱。但传统媒体作为传播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主阵地,全面、准确、客观的权威消息来源远非新媒体可比,加之专业的采编队伍以及规范的采编流程,充分把握新闻采制、传播的时度效,完全可以提供又快又好的内容。
新媒体冲击下,更多媒体纷纷调整战略布局,以适应新兴媒体带来的冲击,以做专、做精、做细行业特色为指引,着力打造微博、微信、客户端等,通过多种渠道创新内容传播形式,积极融入新的媒体格局中。这种传统媒体平台与新技术、新渠道的融合,使得传统媒体重新焕发生机。
在新技术推动下,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并不断发生变化,对新闻传播的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唯有充分发挥融合发展新优势,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改进,在迎接挑战中锐意创新,才能不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更好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掌握话语权、提升影响力。